“如果我沒有到柬埔寨項目上工作,可能我的眼界還僅限于國內項目,國際項目與國內項目還是有很大不同。共建‘一帶一路’給我的眼界帶來了巨大改變。”2019年,成蜀電力集團承建的柬埔寨國家電網230kV Suong-Svay Antor輸電線路工程正式開工,王友雷擔任項目經理前往現場工作,那時的他懷著想把海外項目建設好、運營好的自信心,希望為集團的海外項目建設增添助力,打造“成蜀名片”,帶著這樣的信心和決心,王友雷出色地完成柬埔寨菠蘿勉項目建設。
對于王友雷建設海外項目的堅守與擔當,看成蜀將士建設柬埔寨項目的心歷之路,《成蜀視界》很榮幸的邀請到柬埔寨國家電網230kV Suong-Svay Antor輸電線路項目經理王友雷,聽他講講柬埔寨項目的故事。
《成蜀視界》:面對公司的安排,你是出于什么原因決定去柬埔寨項目的?
【王友雷】:說實話,當初剛開始接到這個項目的時候,我內心是比較忐忑的,因為我之前是沒有去過柬埔寨國家的,對那邊的事物、語言、環境等都不是很了解,更別說去做柬埔寨項目了,對于我來說這就是一個極大地挑戰,但偏偏我又是一個敢于挑戰和喜歡新奇事物的人,并且這次機會也很難得,公司把這么大的項目讓我來做,是對我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,加上我也想去國外拓展下眼界。
以前在國內做項目,有著很多的經驗了,但這次是第一次去柬埔寨國家做項目,并擔任項目經理,作為現場管理一把手去管理項目、統籌項目,全盤安排。但我想要迎接挑戰,大膽嘗試,實現我的價值。
《成蜀視界》:柬埔寨項目作為國外項目,請談一下你對這個項目或這個國家初次的印象。
【王友雷】:首先對于柬埔寨國家初次的印象,第一眼看去就感覺國家還是處于比較貧窮落后的狀態。但他們國家雖說是貧窮落后,但有些方面我覺得可能比中國做得還好一些,因為我們的項目在農村,我覺得這個地方每一家的衛生間都特別的干凈,給我第一印象就是還比較好。對柬埔寨項目的印象就是,這是一個“一帶一路”項目,首先肯定覺得很高大上,自己又親身加入了這個項目的建設,我把這個項目建設好,我會覺得我很有成就感。
《成蜀視界》:你在做柬埔寨項目之前,在國內你還做過項目,請你談一下國內項目和這次國際項目有哪些不同?
【王友雷】:第一個肯定是語言溝通。他們那邊是柬語,不管是采購、當地員工都是使用柬語,平時生活中接觸的人溝通交流他們都是使用柬語,這一點和國內不一樣。第二就是物資供應和施工條件上的不同。在國內,基建設施應該算是比較完善、比較發達,我們面臨的選擇也會比較多,無論是從材料供應、小的工器具,采購商都是很多的,提供給我們的選擇很多。但是在柬埔寨項目上,我們能選擇的是很少的,因為它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善、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。
還有在施工條件上,那邊是分雨季和旱季,一年只有兩季,不像中國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。雨季和旱季對于施工進度可能就會更受限制一些,比如說基礎澆筑,如果在旱季沒完成,雨季到來了,施工難度的增加不能說是兩倍、三倍那樣,可能說是增加了數十倍。因為雨季看上去就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感覺,它不是連著下雨,是每天都會下,而且是特別大的雨,可以說是我在中國都沒見過那么大的雨,天天下,一天下1~2場。
雨季是從6月份到10月底,所以說對我們施工進度壓力是更大的。因為對國內的項目來說,可能慢了一個月,還可以繼續施工。但柬埔寨那邊如果旱季沒完成的話,中間就需要等4~5個月才具備施工條件。
柬埔寨國家電網230kV Suong-Svay Antor輸電線路建設現場
《成蜀視界》:在做柬埔寨項目的時候,你也是離開了親戚朋友和熟悉的東西,對你來說,在柬埔寨最艱辛的是什么?你又是如何克服的?
【王友雷】:最艱辛的就是內心的孤獨感。從我最開始去這個項目的時候,從前期的復測到項目部的組建那幾天是比較難熬的,包括翻譯都還沒有。那邊以前有個變電站項目,距離我們這個項目可能有100多公里,當復測的時候,或是每一次他們變電站的人有空過來看望的時候,當時真的感覺很親切,充分感受到了集團家庭的溫暖。
經過公司快馬加鞭的安排調配人員過來后,其實就幾天的時間,但我感覺過了一個世紀那么久。組建好項目部后,公司的人員也過來了,包括安全員、材料員還有總工等,過來后那種孤獨感就慢慢消失了,就覺得有個能聊天、能說話的人在,真的很幸福。
《成蜀視界》:在柬埔寨項目,你們的團隊關系如何?
【王友雷】:首先從團隊來說,這次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團隊,都是能很好的相處,團隊也充滿了凝聚力。我們有系統的項目分工,除我之外,還有總工、安全員,都各自有自己的主項,但其他方面大家都是相互協作,相互配合,哪個地方有需要就哪個上,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個內部團隊凝聚力是非常好的。
《成蜀視界》:在整個項目期間,有沒有發生比較有趣的,或是你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?各方面都可以談談。
【王友雷】:在工作上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有一條線路因為施工環境較為復雜,設計方案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,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復測工作,每一個人,包括我、總工、安全員、翻譯都跟著一起復測,前期大家都覺得很累,有點適應不了,因為我們那個項目在平原、在田里面,一眼望過去就只有莊稼、農田、泥、土,前期每個人去都感覺很絕望,看不到邊那種,后面走過了幾次,大家都覺得還是很有收獲,給每個人的改變,不管是體能上、忍耐力,經過這個項目對他們每個人的改變對我來說印象還是很深刻的。
《成蜀視界》:今年疫情在國外還是比較嚴重,今年年初的時候也正是疫情蔓延的時候,你和你的團隊在面臨這個事情是怎么做的?
【王友雷】:疫情發生的時候,正是差不多過新年的時候,我們項目上那個時候是實行輪班制,當時我剛好在項目上,本來年后計劃回國,也因為疫情的發生,就還是一直呆在項目上。疫情期間公司也對項目部下達了任務安排、指令,首先肯定是保證物資的充足,包括口罩、生活必需品等物資,保證采購的充足。其次肯定是項目部自己減少外出,和材料商、業主方建立其他的溝通機制,少見面,多電話、微信溝通。對工人的管控,我們會每天定點對工人進行體溫檢測,對施工地駐足的地方進行消毒。制定有效防疫手段,戰勝疫情,共同努力,齊心協力地推動項目建設。
《成蜀視界》:實際上那邊疫情情況怎么樣?
【王友雷】:實際上相對來說沒有其他國家那么嚴重,因為他們人口就要少很多,國家一共就只有一千多萬人口。但是我們項目所在地有一條湄公河,是有一個游輪的旅游項目。當時在離我們不遠的城市停靠,就傳出有肺炎發生,當時還是有點人心惶惶的。
《成蜀視界》:你在柬埔寨除了做這個項目之外,空閑時間你會做什么?有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?
【王友雷】:像剛剛說的有時會買一些菜,一起做飯、燒烤,在項目部組織一些活動。所以平時大家也就是看書、一起學習。其他的就沒有什么,包括一個籃球場都沒有我們在的那個城市。
有時候我們就出去散下步,就沿著馬路走一下。想起當時在項目上流行了一段時間健身減肥,但是也沒有一些設施,比如啞鈴等,我們就把塔材外包裝的一個鐵當作啞鈴用,大家一起減肥、跑步、舉啞鈴,當時流行了一段時間。
《成蜀視界》:在柬埔寨項目上,你待了一年多時間,這其中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?
【王友雷】:待了一年多,從開始到現在項目完工,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,公司讓我們去做這個項目,覺得公司對我們是放心的、是信任我們的。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,才開始去的時候,其實心里面是很忐忑的,就覺得會不會做不好這個項目,并且才開始自己管理項目,當時心里很不安。但是后面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,這個項目從施工到結束都是比較順利的。還有就是自己做“一帶一路”的項目,項目完工以后,我從前期最開始的復測、組建項目部直到完工,親力親為,還是很有榮譽感,能夠做到這樣一個國際項目還是很有價值,這次經歷也將成為我人生中最難忘的項目。
《成蜀視界》:現在柬埔寨項目竣工,你也回來了,有沒有什么不適應的地方?
【王友雷】:還是有點,工作性質和內容不同。在項目上是很充實的,就是說第一天睡覺的時候會想到第二天工作任務怎么安排、每個工作點怎么協調、協調人員、協調機械設備,或是考慮到更遠的工期計劃節點。回到公司以后,和項目上的工作會有所不同,相對來說比較放松一點,沒有那么緊繃,我也盡快地調整了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方式,也很快的適應了。
王友雷,一名真正的成蜀將士。柬埔寨項目有他奮斗的足跡,也記錄著他成長的艱辛歷程,他用自己的努力與擔當書寫著成蜀電力人“走出去”的征程史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“注入成蜀文化,打造精品工程”的企業文化。未來,他的腳步不會停止,他相信只要全身的投入,始終的熱愛與堅守,必將不負初心。